[摘要] 9月2日,保利、首开以64.83亿元、楼面价53830元/平方米的代价夺下孙河地块,楼面价和总价双双刷新孙河区域纪录,成为孙河“双料地王”。
重负之下的转身
那几年的土地市场,正是由于拿地多为协议出让,即便是核心区的土地价格也没有飞涨,商品房价格也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当时房地产没有现在这样受关注,房价不贵,4000多元一平方米,而当时工资一个月3000多,要买还是买得起的”,2000年投身房地产的一位房企人士表示,当时几乎没有投资客,也没有炒房团,社会资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房价涨得很慢,现在来看,那根本不叫涨。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虽然协议出让没有推高地价,但因为存在腐败,内幕交易以及土地被贱卖等多种弊端,协议出让土地一直争议不断。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近期备受关注的退休7年的北京国土局前局长自首或许就是因为协议出让长安街英皇中心项目时出现了问题。据报道,当时英皇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签订的出让协议中,这个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地价款仅为1.798亿元的“跳楼价”。
弊端丛生,混乱无序的江湖终还是难逃“招安”的命运。不少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协议地价并不公开,在协议出让土地的年代,不少土地的成交价格都非常低,甚至一些土地的出让中屡屡爆出纠纷。因此,协议出让制度备受公众和媒体的质疑。重压之下,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新的土地出让方式,沐浴了多年协议出让春风的北京土地市场似乎走到了尽头。
价高者得横空出世
2004年1月9日经营性土地协议出让被叫停时,几乎无人不为之动容。有人认为该举措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2003年收紧房贷的121文件;也有来自开发商和顾问公司的声音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当时,潘石屹以1月9日的叫停将引起“2004年新增房地产项目的断档”作为首要论据,“次这样肯定地”预言2004年北京房价的上涨。而此后,房价的逐年上涨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协议出让土地终在2004年就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能将土地利益大化的公开将土地招拍挂出让,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价高者得。
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监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必须于2004年8月31日前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完毕,所有经营性土地今后将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这就是地产界著名的“831大限”。
这也意味着,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将退出房地产市场的舞台,“拼关系、拼背景”的拿地逻辑被彻底否定。“价高者得”将成为日后土地市场的制胜法宝。当时这种招拍挂的土地获取方式获得了大多数人的称赞,不仅是因为土地腐败得到遏制,更重要的是土地交易中公平、透明原则的体现。但那时很少有人意料到,伴随着价高者得的是长达十年的房地产黄金年代和越发声势浩大的争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