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2日,保利、首开以64.83亿元、楼面价53830元/平方米的代价夺下孙河地块,楼面价和总价双双刷新孙河区域纪录,成为孙河“双料地王”。
从1995到2015,《广厦时代》二十年见证了北京土地市场的二十年发展,从初的福利分房到协议出让,从价高者得的招拍挂到竞争保障房面积,围绕土地这一“面粉”的争议与变革从未间断,但事实上却是,无论如何变,北京土地市场都长时间处于大牛市,土地价格鲜有回调。尤其是在当下,多个地王在9月份诞生,包括东坝、丰台、孙河这些热点板块的土地价格普遍突破了5万元/平方米。
福利分房终结之后的权宜之策土地价格和房价稳定的时代
协议出让的地产江湖
那是好的时代,没人担心土地不够卖,更没人抱怨土地价格推高了房价;那也是坏的时代,也许喝点小酒、送点小礼就能拿下四环内的一块地,而公众永远无法得知这块土地到底卖了多少钱。这就是土地协议出让的年代,曾经是政府重要常用的土地供应方式。在那个年代,一个开发商可以不懂产品,可以不会运营,甚至可以不会计算成本,只需要对北京足够熟悉,了解这个“江湖”,能够长袖善舞地与有关主管部门和各个面临搬迁的老工厂搞好关系,就能够通过“协议”廉价地拿到土地,甚至是核心地段的土地。
谁能拿到土地谁就是明星
1998年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终结,房地产开始商业化,土地作为房地产的源头,也不可避免地商业化,而协议出让就成了那个年代获得土地主要的方式。
由于那时还没有招拍挂的制度。因此,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和拥有土地的企业接上头,通过协议出让把土地拿下来。那时候北京市区还有一些老厂,比如煤炭厂、纺织厂、钢厂等。这些企业有几百家被列入污染扰民企业名单,政府规定必须搬迁。而搬迁后的厂房和土地就成了开发商眼里一块块眼馋的“肥肉”。
“那个时候那块地就是要拼关系拼人脉,刚刚从福利分房中走出的购房人,对于产品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有块位置好的地就基本稳赚不赔。”一位曾经在珠江地产进京时期就入职的业内人士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那时执掌北京珠江合生系的谢强,就因为善于拿地,成了那个时期耀眼的地产明星之一。
谢强出色的拿地能力在这个时期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带领珠江地产进京期间,谢强创下了一天谈8块地的地产业神话,两年内,谢强为珠江地产在北京签下了占地面积5500多亩的五块大型开发用地,其扩张速度堪称京城之。与合生联手推出了珠江骏景、珠江帝景、珠江绿洲、珠江罗马嘉园和珠江国际城五大项目,总规模达370万平方米。
那个时候的房地产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个江湖,谁在江湖中更有面子、关系处得更好,谁就越有可能拿到好的土地,甚至比专业的运营学识更为吃香。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