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城建 > 正文

安徽铜陵: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基层治理

中安在线  2017-01-06 08:5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需求主体的多元性、社会心态的多样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需求主体的多元性、社会心态的多样性、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改革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层治理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

近年来,安徽铜陵市坚持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与打造富有实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富有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富有向心力的人民满意城市和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的全局战略一起谋划、共同推进、大胆探索,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有些领域走在前列,成为“铜陵模式”和“铜陵经验”。

一、坚持把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后一公里,探索形成铜陵特色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从各地实践来看,当前城乡社区治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权责失衡。体制上存在“头重脚轻”现象,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上面,工作却落在基层,权力与责任不对称。二是社区负担过重。一些部门将本职任务层层下派基层社区,但没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社区承担了过多不该干、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工作。三是社区自治缺失。一方面,存在行政化倾向,注重完成上级任务和通过考核检查,对群众的需求关注不及时、响应不到位;另一方面,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把社区事务交给党委、政府来决断。针对这些问题,铜陵市坚持民生需求,强化问题导向,按照“为居民服务、给社区减负、让群众做主、推多元参与”的工作思路,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减负增效,探索出一条中小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一)在体制改革上:以减少层级、提升效能为核心,撤销街道办事处。将所辖61个社区整合为23个,实行区直接服务社区体制,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以整合资源、创新架构为目标,组建大社区。建立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三个体系”于腾群、单向前、舒家鑫、平措旦增、徐锦华、杨军,形成党的领导、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为抓手,完善运行体制。把原街道公共管理、服务及部门审批职能,下沉社区;把原街道协护税、城管执法、司法行政等职能,收归区直部门。按照“统一核算、集中管理”和“财随事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健全社区财务、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街道层面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使社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组织自治和服务。

(二)在机制创新上:一是推进以民生为宗旨的社区服务建设。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处置,让居民由“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升级为“一个窗口办所有事”。强化数据共享,在率先实现社区信息化平台与民政部低保系统对接,将居民低保审批时间由2周缩短到2天。实行AB岗工作制,配备网格管理员,打造“315”社区生活服务圈(便民服务受理一刻钟、服务抵达一刻钟、完成回访不超过一刻钟)。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2015年以来,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类公共服务项目76个,承接社区服务项目160个。二是增强以民主为核心的社区自治功能。全面推行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直接选举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委员会和民主听证等议事制度,初步形成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栋门院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自治体系。三是加强以能力为保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坚持公开选人、科学用人、待遇留人,努力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每万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居全省前列。

(三)在减负增效上:开展以“减牌子、减考核、减事务和加强社区党工委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减一加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着力化解社区挂牌多、检查多、考核多、盖章多、台账多问题。一是减牌子,整治社区室内外环境。社区工作服务场所主入口只保留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三块牌子。二是减考核,整合社区各类考核评比。原则上除省级以上要求开展的评比考核外,其余一律取消。三是减事务,规范社区准入事项。明确所有进入社区事务,必须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批,且不得要求社区成立机构、设立场所。对审批准入的,分社区依法履职的事务和社区协助的事务两大类。

四是加强社区党工委建设,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社区“双重管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设置“网格党支部”细化服务半径,建立“楼栋党小组”延伸服务触角,夯实共驻共建的组织基础。通过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和“三减一加强”专项行动,进一步厘清了行政事务、政府委托事务和群众自治事务的边界,规范了行政行为,优化了资源配置,打通了服务群众“后一公里”,真正变“替民做主”为“由民做主”,有效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坚持把联系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全局性工程,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畅通诉求渠道,运用大数据构建和谐稳定体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的关键所在。当前,伴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及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摩擦、矛盾纠纷。一是社会发展与个体维权之间的矛盾。比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劳动社保等,与个体自身权益的矛盾。二是群众法律意识增强与表达方式不当之间的矛盾。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仍有少数群众在维护自身权益上“信访不信法”,甚至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表达诉求。三是把问题化解在基层的要求与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之间的矛盾。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求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但少数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漠、办事优亲厚友,群众有问题不是找基层干部,而是通过集体访、越级访向上反映。四是基层治理的实践要求与基层干部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新形势下的基层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少数基层干部仍以老思想、老办法开展工作,对群众需求感受不深、了解不透,与群众隔着一堵“墙”,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基层稳定。如何有效化解?铜陵等地通过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大数据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作高效的维护和谐稳定机制。

(一)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坚持稳定与发展并重,平安与民生共进,把风险评估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和刚性门槛,做到应评尽评。一是建机制。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责任单位组织实施、维稳部门指导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全市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中实现全覆盖。二是强考核。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综治考核,结果计入政府目标考核,以考核倒逼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出台责任追究办法,加强对评估主体和决策主体的问责。三是严管理。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联络员制度,对在评项目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月报制度。四是出清单。建立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对重大不稳定问题列出清单、落实责任,确保重大不稳定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化解。

(二)全面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以繁昌县为例,该县自2012年9月开始,创新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探索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路径。一是真情服务赢信任。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纪实管理平台,实行“一人一档”、实绩公开、年度评价。全县435名机关干部与464个网格(自然村、居民小区)建立结对联系,按照“三必看三必问三必留”工作法,累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200余件。创新联系群众工作方式,创设“乡村在线”、“百姓生活汇”、“小区一家亲”等系列活动平台,开展各类活动640余场次。深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向所居住社区党组织报到,让党员在生活圈亮身份、作承诺、当表率。二是解决诉求促治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群众诉求管理平台,把干部“双联系”走访、群众信访、县长热线、网络投诉等渠道收集的“碎片化”群众诉求,全部汇集起来,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群众诉求,逐一量化定级,分析成因,明确责任单位,及时交办、督办,并通告“双联系”单位协助化解。2014年以来,通过对群众诉求大数据分析,推动了解决农村公路“后一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大病再报销等一批政策出台。

三是尊重群众破难题。县直单位与联系村(居)建立联合党组织,实行捆绑考核,统筹推进机关和基层党建工作。利用机关人才、信息等优势,帮助基层组织做好“五件事”,即开好党员大会、讲好党课报告、议好大事要事、促进村务公开、访好重点党员。支持双联系单位帮办公益事业,把群众环境卫生整治、筹资筹劳、村民组织化程度作为申报基层公益项目的前提条件,项目由群众推选的村民理事会全权负责建设,全程公示公开,推动基层民主治理在自然村庄开花结果。通过“双联系”工作,探索出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行“群众唱主角,政府在后台——五步台阶十步走”的群众工作模式;在攻克棚户区改造拆迁难题中,摸索出“拆不拆迁群众说、群众工作群众做——模拟征收”新方法;在整村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中,扩大群众参与,推行“群众事情群众议——镇、村、组、民四级议事”制度,成功破解农村重点工作推进难。这些做法,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全面打造多元立体信访网络。坚持创新理念,改革信访制度,推动矛盾源头化解。一是推进责任信访建设。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公开接访、约访、带案下访制度,建立“谁接访、谁批示、谁包案”的领导包案化解信访问题工作机制,确保疑难复杂信访问题有人负责、有人化解。二是推进法治信访建设。严格落实信访事项终结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联合接待服务中心”,安排司法救助专项经费,对“于法已结、于情可悯”的“骨头案”实施救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购买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三是推进阳光信访建设。全力打通网上信访渠道,将网上受理信访工作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建成涵盖市、县、乡镇(社区)和两级职能部门的网上信访网络,畅通了“信、访、网、电”多元立体信访渠道,保证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受理解决。

(四)全面加强基层综治平安建设。坚持寓治理于服务之中,以人民满意的服务赢得对治理举措的支持。一是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培实稳定根基。十二五期间,铜陵市滚动实施220项民生工程,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特别是将“民生保险”【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空中坠物、交通肇事逃逸、溺水五类事故和见义勇为行为造成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纳入民生工程,较好解决了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问题,让“急难愁”的市民更好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二是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多元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开展平安志愿服务,建立特种人群信息员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动态收集情况信息的新路子;推行警务机制创新,将91%的警力下沉到一线实战单位和执法勤务机构;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安全服务,推行网格化巡防,24屯警街面,提高社会控制面,增强群众安全感。三是加快建设社管信息平台,强化科技治理。以社管信息化带动智慧城市“五个一”工程建设,即“一张网”,建设市、县区、乡镇(社区)三级政务网络;“一片云”,建设市政府云计算数据中心;“一个平台”,建设市公共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与公共基础数据库;“一个突破口”,建设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项目;“一批示范应用”,实施一批有针对性、迫切性、惠民性智慧应用示范项目。目前市社管信息化平台、多规合一平台、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等26个系统在云平台部署上线,以大数据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四是深化平安建设基础工作,夯实治理基础。建立健全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机制和基层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基层综治维稳队伍建设,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平安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连续15年荣获“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连续三届荣获综治市,荣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奖“长安杯”。

三、坚持把公共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支撑性工程,着力补齐治理短板、力促城乡一体,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是基层治理的一道“底线”。当前,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与分配不公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城乡差距仍较明显,一些基本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脱节、错位,存在供需失衡现象。近年来,铜陵市抓住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从城乡居民为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入手,创新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补齐基层治理的服务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一)在教育方面。教育均衡问题曾是铜陵的一个社会难题,优质教育资源少且集中,择校、择师、择班现象突出。铜陵市抓住“两基”教育契机,通过取消重点学校、优化规划布局,实行教师轮岗、均衡配备师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高中招生指标切块分配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升学机会均衡、学校生源均衡、办学水平均衡,形成了具有铜陵特色的均衡教育经验,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向推广。纵观铜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基本脉络是:由上世纪末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不均衡源起,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由解决择校问题,演化为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采取联合办学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阳光招生、阳光分班”等改革措施,在实现“零择校”的基础上实现“零择班”。现在,正在以打造统筹城乡教育先行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进市为目标,努力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区。

(二)在医疗卫生方面。坚持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为出发点,抓实抓好各项医改政策落地,让健康红利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解决药价高、滥用药的问题。出台系列办法和实施意见,紧扣药品采购、定价、使用、监管等关键环节,推动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医务人员价值的人事薪酬制度,破除以药养医,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发挥市场作用,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整合医疗资源,组建医联体,做好技术合作、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等工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面向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选择。三是坚持放管结合,解决公立医院效率不高、缺乏活力的问题。一方面,积极构建现代管理制度,优化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院长负责制,扩大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满意度评价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评价结果纳入考核指标并公示。

四、坚持把以文化人作为基层治理的根本性工程,着力提高公民素质、深化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推进基层治理,就必须深入推进这一价值体系建设,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彰显基层治理成效。铜陵作为中国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也付出惨痛的环境代价。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基层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破与立、收与放、为与不为,在铜陵各级干部的思想中激荡,通过数轮思想大解放,铜陵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围绕公民素质和城市治理,大胆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工矿城市华丽转型的文明之路。

(一)突出一个主题不偏移。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精神内核,融入全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基层发展的各方面,推动社会各个层面落细落小落实。从市到县到乡镇到行政村,普遍设立道德讲堂,开展道德主题活动,推动形成基层道德建设新格局。同时,聚焦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加强失信行为整治,创新推出诚信红黑榜,强化失信违约硬性约束;探索道德信贷、道德广场、道德银行等实践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化无为有、化虚为实,努力构筑具有基层特色的“精神高地”。

(二)抓住一个载体不松手。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中,铜陵探索创新“五推荐、五评选”铜陵好人活动,从基层的楼栋(村民小组)开始,到小区(行政村)、社区(乡镇)、县区(市直),再到全市,广泛发动群众寻找身边好人好事、逐级推选铜陵好人,使评选活动覆盖全市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使评选过程成为群众参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先后评出楼道好人3万多人、铜陵好人268人、中国好人62人,百万人口“好人”当选率位居前列。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在铜陵蔚然成风,崇德向善、文明礼让、睦邻友善、守望相助日益成为这座城市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三)咬定一个目标不放松。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进城市治理和城市转型的“龙头”工程,作为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事业,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理念,围绕“让城市更靓丽、让市民更幸福”的目标,深入实施“惠民、育民、便民、亲民”工程。2015年成功荣膺文明城市后,保持创建力度不减、工作节奏不变,持续开展城市品质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和市民素质提升“三大工程”,着力巩固创建成果,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

(四)坚持以文化人不停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铜陵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把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在文化产品上增加有效供给,建立特色鲜明、便民利民的全民阅读体系。一是提供充分的阅读场地和图书。集中建成10个全民阅读示范点,每天人流量达数千人次。特别是近3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开馆10个月,读者达56万人次。二是提供便利的就近阅读点。阅读点多数建在社区、街道和公园、港口,居民举步就到。下步还将在学校、社区设置读者家门口的24自助图书馆。三是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服务。以图书馆为中心馆,县区馆覆盖各乡镇社区,构建“中心馆—总分馆体系”。全民阅读示范点藏书各具特色,资源互通,活动共办,连点成片。四是瞄准读者的阅读需求提供图书。图书馆新馆是图书馆与新华书店的结合体,除了传统借阅方式外,实行“你读书我买单”的便民措施,让读者读自己想读的书,全民阅读日益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

五、坚持把转型发展作为基层治理的保障性工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样板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铜陵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多年来,围绕资源开采和加工,形成了铜工业、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但同时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粗放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发展仍是铜陵的首要问题,而资源不再是铜陵的比较优势,但环境已是铜陵的发展瓶颈。如何践行习总书记“两座山”的发展理念?铜陵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之一,积极探索实践,形成铜陵循环经济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向推介。

(一)突出顶层设计。成立高规格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实体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创建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生态铜陵的实施意见,形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三位一体”的工作框架,做到顶层有设计、实施有计划、推进有体系、协调有机制、考核有办法。

(二)坚持系统思维。坚定绿色发展的转型定位,围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老工业区改造和城市提升四个层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一是项目实行系统化建设。全面实施冶炼、水泥、发电等行业万吨硫减排、万吨硝减排和千吨烟尘减排工程,形成组团式集成化节能减排系统效应。二是产业实行循环化改造。推进千亿铜产业、百亿精细化工、百亿新型建材等产业循环化改造,打造特色产业循环链。2015年,铜产业主营收入突破2000亿元,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约20%。三是老工业区实行生态化整治。以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滨江岸线和港口码头综合整治为重点,实施滨江老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升级、中心城区水环境及湿地整治恢复两大典型示范项目,昔日脏乱差的滨江岸线已成为铜陵美丽的“外滩”生态公园。四是城市实行绿色化提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等重大工程,持续开展“三线三边三小”整治,全面完成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和绿化提升,科学发展指数和居民幸福指数居全省前列。

(三)注重改革创新。围绕节能、环保治理,全市形成了以合同能源管理、能耗总量控制、工业产品能耗限额管理、企业能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能耗限额管理机制,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热能服务第三方供应、城市废弃物第三方处理为代表的第三方运行机制,以国家政策为平台、省市政策衔接支撑、滚动发展的良性财政政策系统集成机制。特别是铜陵创新示范市建设,形成了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三市联创”、以产业升级为根本的“源头治理”、以产业链接为纽带的“空间管控”和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点面结合”的铜陵节能减排四型模式,得到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充分肯定。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削减二氧化硫11365吨,全市酸雨率由50%下降到3.7%;累计综合利用工业固废6733万吨,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由76.01%提高到90.5%。经济发展质量极大提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同期下降25.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同期下降28.98%、22.16%、15.96%、15.73%,全市余热余压发电总装机容量达30兆瓦,水泥生产工艺累计处理城市生活垃圾50多万吨。产业循环链条特色鲜明。在着力打造以铜、硫、石灰石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循环链基础上,全市在铜冶炼与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建材、农业等多个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循环链条。“十三五”期间,铜陵将依托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等“国字号”平台,以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生态建设为主线,倾力打造循环引领、产城融合、三生共赢【生产、生活、生态】的铜陵循环经济升级版,努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样板。

六、坚持把基层党建作为基层治理的引领性工程,着力打造坚强堡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夯实党在基层执政基础

习近平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而“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基层党建就必须加强农村党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各地农村党建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抓好党建是大政绩的导向尚未牢固确立,党组织书记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联述联评联考机制有待完善;基层组织保障水平还不高,很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3万元以下,村级岗位吸引力不强;一些党组织在工作理念、重心摆布等方面还没有很好地转向服务,基层干部责任重大与手段缺乏、工作要求很高与素质相对偏低的矛盾依然存在,少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等。从基层实践来看,一个地方工作好不好、社会稳不稳,与基层党组织有着直接的联系。铜陵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引,把党在基层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带领引导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有序参与,确保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形成强大治理合力。

(一)以“强组织、构网络”为基础,健全为民服务体系。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依托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制定党员中心户巡访制度和党小组长周夜会制度,建立以村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框架的农村基层组织三级管理服务网络。整合乡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资源,开通乡、村为民服务热线,实行乡、村班子成员轮班制度和首问负责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建设,增强办事大厅服务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二)以“明承诺、保常态”为路径,创新为民服务方式。深入开展建岗争先活动,立足基层党组织职能和党员实际,围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美丽乡村,确定公开承诺事项。比如铜陵市枞阳县推行党员领办制,组织引导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全县1700多个基层党组织,37000多名党员,年均承诺领办10万多件实事。同时,开展党员中心“设岗定责”服务,明确村组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职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三)以“抓落实、促工作”为落点,彰显为民服务成效。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党支部“宣传、议事、带头、监督、管理”五大职能,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人家”评比和道德讲坛活动,大力宣扬好人好事,提高农民道德素养。

纵观安徽铜陵等地基层治理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出,加强基层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他们的成功做法和探索实践,给我们诸多体会和启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保证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第二,必须坚持多元共治,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序参与,特别是注重引导和发挥各级群团组织、各类专业协会在社会事务中的独特作用。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创造,切实形成有利于改革、有助于创新的宽松社会环境、良好舆论氛围和宽容社会心态。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推进,把强化法治保障作为重要的发力点,通过法律的明晰、制度的完善,促进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人员向基层流动、资金向基层投入、政策向基层倾斜的机制。这些体会和启示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也反复证明,什么时候这一发展思想坚持得好,我们的事业就能沿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什么时候这一思想坚持得不好,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因此,必须将这一宝贵经验运用到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去,真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持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资源在基层整合、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凝聚。(于腾群、单向前、舒家鑫、平措旦增、徐锦华、杨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合肥房天下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